從“克林德碑”到“保衛和平牌坊” 一座石牌坊兩次更名
美國攝影師西德尼·甘博1917年至1932年3次來到中國,他在北京期間曾擔任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的干事,負責社會調查和教育改革方面的工作,他用鏡頭記錄了社會底層百姓的生活場景和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918年,克林德碑石牌坊北側搭建了腳手架,頂部的構件已被陸續拆下來碼放在地上。
1917年,包括中國北洋政府、英、法在內的“協約國”,對德宣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淪為戰敗國,我國成為“戰勝國”的消息傳來,人們欣喜若狂。13日,西德尼·甘博在北京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用相機記錄了拆除石牌坊(德國公使克林德碑)終結屈辱歷史的情景。
克林德(1853-1900),德國外交官,1881年來華,曾任廣州等地領事官,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駐華公使。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美、英、德、法、俄、意、日、奧八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軍隊進抵北京,在使館區積極備戰,多次向義和團挑釁。五月十八日下午,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尋釁,看到義和團練拳習武,毫不遲疑地下令開槍,打死團民約20人。二十三日,清政府準備與列強開戰,照會各國公使:為保護使臣及眷屬安全,各公使須于24小時內由清軍護送前往天津。當晚,各國公使復函清廷,請求延期赴津,要求清政府于次日上午9時答復,克林德等人準備赴總理衙門“面議”,迫使清廷接受??偫硌瞄T以義和團塞滿街市為由進行阻止,并于二十四日上午照復各國公使。當天上午8時,各國公使尚未接到清廷復文,克林德不愿被中國政府譏其懼怕義和團,遂帶一名翻譯乘轎氣勢洶洶地直奔總理衙門而來,準備向清廷提出抗議。途經東單牌樓時,清軍神機營霆字槍隊章京恩海正率隊在此巡邏。恩??吹窖笕顺宿I而來,即站在北面高處,取槍對準轎子??肆值掳l現后,即在轎中首先開槍,未中。恩海開槍還擊,克林德當場斃命,翻譯受傷,這就是“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作為德國公使,多次屠殺和綁架中國居民,已違反了他的外交使命,其斃命完全是咎由自取。
事后,各國侵略軍紛紛以此為借口,對中國進行威脅。清政府已決定對列強宣戰,遂令清軍和義和團圍攻使館區。
1901年清廷戰敗,被迫與英、美、德、法、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殺地點修建一座紀念碑。
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碑正式動工,并于1903年1月18日舉行落成典禮。其時,清政府派醇親王載灃前往致祭和觀禮。
該牌坊為漢白玉藍琉璃坊,四柱三間七樓,碑文為拉丁文、德文、漢文三種文字。
1919年,中、法兩國以“戰勝國”的名義,要求德國人將拆除后堆放在北京東單北大街的克林德碑散件運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重新組裝豎立,并將原有文字全部除掉,另外鐫刻了“公理戰勝”四個大字,用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取得的勝利,至此,克林德碑改稱“公理戰勝牌坊”。
1952年10月,北京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為了表示與會國家保衛世界和平的愿望,大會決定將中山公園內的“公理戰勝牌坊”改名為“保衛和平牌坊”,郭沫若題寫牌坊名。
1918年,克林德碑石牌坊西側一幫人在往漢白玉石座上搭梯子,
可以看到方形漢白玉石座四邊已經被砸壞,周圍擠滿看熱鬧的人。
由于在拆除牌坊過程中,部分構件已經損壞遺失,所以重建后的牌坊只有四柱三間三樓。
照片中石牌坊樓頂中間可見“公理戰勝”四個大字。此照片攝于20世紀30年代的中央公園。
1957年,北京中山公園內的“保衛和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