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玫瑰”綻芳華 ——1971年上海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
在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北供電公司檔案庫房內珍藏著幾張老照片,雖然照片上每個人身穿工作服,頭戴野外作業帽,但依舊掩蓋不住她們青春的活力,照片的“主角”就是1971年6月成立的上海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的6名成員。照片上,她們每個人的眼睛里都閃爍著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和對電力事業的執著,身姿散發著“巾幗不讓須眉”的豪邁。她們被大家稱為“帶電的‘鏗鏘玫瑰’”。
日益增長的供電需求,促使“不停電檢修技術”得以發展和應用。
1971年6月,上海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在寶山供電所成立(今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北供電公司),圖為“六姐妹”在野外作業前合影。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曾寫過一首《為女民兵題照》的七絕詩:“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痹诋敃r的時代背景下,全國各地眾多行業中先后出現了很多“三八”組、“三八”班。1970年,全國第一個“三八”帶電作業班在廣州問世,這個電力系統的典型迅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吹较嚓P事跡報道后,寶山供電所黨委(現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北供電公司)決定也成立一個女子帶電作業班,并進行了積極動員。當時,有很多女職工踴躍報名,她們立志要以實際行動來展現中國婦女新的精神風貌,為推動國家電力事業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供電所黨委最終選拔出了秦鳳娣、韓玉英、沈佩英、盧南英、俞龍珍、范萍娟6位姑娘成立了上海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
20世紀70年代,“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的工作情景。
在世俗觀念中,與“高壓”“高空”相聯系的帶電作業應該是男性工人的專屬。然而,上海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的成立打破了這個慣例,而且這6名女性成員與男電工一樣,從事的都是登桿、安裝變壓器、完成業擴工程等高危工種。腳踩尼龍軟梯,身著厚重的均壓服,一步一步登上高達數十米的電線鐵塔,慢慢靠近高壓線,每當此時,她們臉上的汗毛因受電場力影響都會豎起來,“噼噼啪啪”的放電聲在頭頂鳴響,火花四濺……這便是6位姑娘日常登高作業的真實場景。
當時,“六姐妹”在線路工區工作的5年,也是工區最忙的5年,帶電作業量相當大。那時候,被稱為“四大金剛”的上鋼一廠、上鋼五廠、吳淞化工廠、鐵合金廠等重型制造業遍布寶山區,對電力保障要求極高。她們和男同志承擔著相同的工作與訓練任務。沈佩英作為“六姐妹”的班長,對那段不平凡的工作經歷至今記憶猶新:“大家每天早晨5點就要起來踏上模擬桿訓練,下班后渾身就像散了架,身上常常是青一塊紫一塊的。起初大家也恐高,膽戰心驚的,爬不到一半就眼發黑、頭發暈、手軟腳軟,恨不得趴在電線桿上不動了。每當這時候我們就會用毛主席的話給自己打氣,‘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辦得到’。一路摸爬滾打,一身風塵泥濘,最終我們都成了帶電業務的骨干力量?!?/p>
當年帶電作業的條件有多艱苦呢?“六姐妹”之一的范萍娟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說:“那時候的施工條件和現在比差多了,生活條件也不好,每次外出作業,我們隨身攜帶的只有一只水壺、一點干糧和必備的工具。有時候帶的水不夠喝了,就直接喝莊稼地里的水,餓了就湊合著咬口干糧,連續干上十幾個小時也不歇是常有的事?!表n玉英也說道:“無論刮風下雨,我們都要正常出工。那時候坐的是沒篷的大卡車,真趕上下雨天,就各自裹上一件雨衣抵擋一下。當年的上?;A設施跟現在根本沒法兒比,崎嶇不平的道路難走得很,大家屁股底下坐的簡易小板凳很多都硬生生地被顛散了架。遇到下雪天更加難熬,冰冷的雪水會滲進衣裳,手腳也凍得發僵。到了作業地點,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圍著桿塔跑上幾圈,等身體暖和過來好趕緊干活?!?/p>
在高聳的鐵塔銀線上,“六姐妹”穿著工裝帶電作業的身影成了那個時代一道美麗的風景。正是她們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勤奮工作,使得“鏗鏘玫瑰”班組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尊重與贊許。從一道道難關、重任中走來的“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先后獲得了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的多項榮譽,并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鑒于高空作業不利于婦女身心健康,被國家人事部明令禁止。為響應國家號召,這支組建近10年的女子帶電作業班于1979年底正式解散?!傲忝谩焙髞磙D崗其他工作,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