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情深熱炕頭
兒時的冬天,北方農村是十分寒冷的。農民所居住的屋子里,取暖條件落后,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取暖設備,有時屋子就像冰窖一樣。然而,兒時的我卻享受了母親“制造”的熱炕頭,感受到母親帶來的溫暖。
那時,農村人睡的是土炕,土炕連著灶膛。一到冬天,特別是進入隆冬時節,母親就把土炕的炕頭燒熱,讓孩子們能夠在熱炕頭上安安穩穩地睡覺,度過長長的冬夜。
農家的土炕與做飯用的灶膛只有一墻之隔,灶膛的煙道與土炕相通。燒火做飯時,灶膛產生的煙火氣進入土炕底部,在土炕里蔓延,而煙則順著房屋的煙囪排出去。好在更多的煙火熱量匯聚在土炕底部尤其是炕頭部位,形成了“熱炕頭”。農家房屋的這種“煙火構造”為冬天母親“制造”熱炕頭帶來靈感。
那時的冬天,母親燒火做飯時,先把玉米骨、黃豆秸、楊樹葉等底火延續時間較長的燃料放入灶膛內,再將易燃的玉米秸或玉米皮兒點燃。一通忙碌后,灶膛里殘留火星的灰燼日漸增多,煙火氣徐徐進入土炕底部,土炕炕面漸漸熱起來,炕頭部位的熱度尤其明顯,熱炕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冬夜里的氣溫很低,母親就把熱炕頭留給孩子們。她在熱炕頭處鋪好被褥,并把一些棉衣壓在棉被上,給鋪好的被褥增溫保溫,并能夠保持住熱炕頭的溫度。即將睡覺時,母親幫著孩子們脫掉衣服,然后讓孩子們迅速鉆進微熱的被窩里,孩子們睡在熱炕頭上,渾身暖烘烘的。這樣的熱炕頭,哥哥、弟弟和我在兒時都曾享受過,母親的孫輩在兒時也曾有過這樣的享受?!爸圃臁焙汀敖洜I”熱炕頭成為母親冬天里的一種生活習慣,這種習慣她保持了一輩子。
母親在“制造”熱炕頭方面最得心應手。入冬之前,母親對家中柴火的積存就有一番打算。那些適合“制造”熱炕頭的底火較旺的柴火被母親妥善留存著,并用席子苫蓋好,一來防止柴火被雪水浸濕,二來防止柴火被瘋狂的西北風刮跑,再有就是用起來方便。冬天來臨后,為了給屋子增溫,母親除了使用火盆外,就是把土炕燒熱,讓熱炕頭成為屋子里的一種熱源。熱炕頭處在與灶膛相連的墻壁之內,大約1.5米寬,一旦熱起來,不光坐上去熱熱的很舒服,睡覺時更是越睡越暖和,就像睡在電褥子上面一樣。這種熱炕頭的舒適度是優于電褥子的,是比較天然的增溫設備。熱炕頭成了寒冷冬天農家的一件“寶貝”,難怪當年鄉親們有“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口頭禪流行。熱炕頭對于農家來說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那時,為了把冬天里的熱炕頭“制造”好,母親費了不少心思。從秋末到冬初,母親熱心搜羅和囤積著有利于熱炕頭形成的、底火較旺且慢熱型的柴火,對生產隊分到家里的玉米骨特別看中,還曾帶著我到田野里撿豆秸、摟樹葉,并把這些柴火積攢起來備用。冬天的早晨和傍晚,母親做早飯和晚飯時,便用這些柴火做底火,熱炕頭便在早晨和晚上兩個時間段形成了,而夜里的熱炕頭,由于有被褥的覆蓋和孩子們在熱炕頭上睡覺,其熱度持續時間更長些,甚至可與第二天母親做早飯時的熱炕頭銜接上,以至于孩子們起床穿衣時,仍感覺暖烘烘的。這種循環往復的熱炕頭,成為寒冬里母親送給孩子們的“增溫器”。
尤其是在西北風勁吹或者下雪時,氣溫驟降,如果不采取增溫措施,農家居室內的溫度就會很低。母親怕孩子們受凍,燒火做飯時便增加了灶膛里柴火的投放量,既增添明火,又增加底火,炕頭熱度上升,屋內的溫度也升高了,母親心里踏實了一些。而在此時,母親還時不時地把手伏在熱炕頭的炕席上,試一試炕頭的溫度,并反復叮囑孩子們:“都到熱炕頭上,多給身體增增暖?!?/p>
母親的舐犢情深與熱炕頭緊緊地融合在一起。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22年1月17日 總第3782期 第四版